笔百科

手足情深经典句子(久离别,长牵挂,苏轼这首词写尽手足情深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5 18:32:24    

前言

闭户时寻梦,无人可说愁。

还来送别处,双泪寄南州——宋 苏轼《次韵子由初到陈州》

熙宁三年(1070年),在恩师张方平的推荐下,苏辙离京前往陈州出任学官,苏轼思念弟弟,经常到送别苏辙的地方遥望陈州。

始我来宛丘,牵衣舞儿童”,第二年秋天,因为与王安石变法理念有分歧,苏轼自求外放杭州通判,途径陈州时与弟弟团聚。

苏轼没有料到,此次分别后,有近七年时间,兄弟难得相见,咫尺天涯,为了和弟弟离近些,苏轼主动要求调到密州任职知州。

人在宦途,身不由己,彼时苏轼在密州,苏辙在齐州,只能书信往来,难得相聚,苏轼到密州的次年秋,苏辙任满将回京述职。

山长水远,世事难料,羁旅漂泊,再见无期,苏轼眺望齐州的方向,惆怅不已,作《画堂春 寄子由》给苏辙,表达思念之情。


柳花飞处麦摇波,晚湖净鉴新磨。小舟飞棹去如梭,齐唱采菱歌。


平野水云溶漾,小楼风日晴和。济南何在暮云多,归去奈愁何。 ——宋 苏轼《画堂春·寄子由》

简译

天高云淡,柳花飘飞,金黄色的麦田如同波浪般随风起伏,傍晚,风平浪静,水面如新磨的铜镜似的。

小舟像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地来去,船上的采菱女们一起唱采菱歌,歌声是那么悦耳动听。

平原之上,远天辽阔,水云相接之处,波光漾漾,天气晴好,风和日丽,伫立在小楼之上,凭栏远眺。

天色渐晚,暮霭沉沉,暮云遮住了远眺的视线,看不清济南的方向,我们一同归隐的愿望,是如此难。

赏析

柳花飞处麦摇波,晚湖净鉴新磨。小舟飞棹去如梭,齐唱采菱歌。

上片忆昔,写六年前陈州相聚的美好时光,清新明朗的景色描写,衬托出彼时的愉悦心情,轻盈,又悠闲。

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年)七月,苏轼赴任杭州通判,途经陈州时与弟弟相聚,并在此地逗留了两月有余。

柳湖位于陈州城西,因湖边遍植柳树而得名,苏辙喜欢这里,闲暇时常常流连于此,还在湖中心筑读书亭。

一般情况下,柳树春天开花,春末飞絮,可因地域差异,陈州柳树秋日飞花,苏轼赶上了这非同寻常的景观。

天高云淡,金风送爽,沃野千里翻金浪,傍晚时分,夕阳西下,那澄净的湖水就像一面新磨出来的铜镜似的。

兄弟久别重逢,有说不完的心里话,同住同游,柳湖泛舟,读书亭诗酒唱和,欣赏采菱女悦耳动听的采菱歌。

亲人都在身边,一家人其乐融融,那是一段多么温馨美好的时光,在同年九月,他们还一同去拜访了欧阳修。

平野水云溶漾,小楼风日晴和。济南何在暮云多,归去奈愁何。

下片抚今,写彼时的思念之情,高楼远眺,山水迢迢,暮霭茫茫,看不到弟弟任职的地方,唯有临风怅惘。

熙宁四年(1071年)九月,苏轼与苏辙和恩师欧阳修相聚十余日后,兄弟二人就不得不在颍州就此别过了。

泛舟清淮上,荡赣洗心胸。所遇日转胜,恨我不得同”,执手相看,泪眼朦胧,苏辙恨不能与哥哥同行。

便知有此恨,留我过秋风。秋风亦已过,别恨终无穷”,而身不由己的苏轼,又何尝舍得与弟弟分别呢。

惟有柳湖万株柳,清阴与子供朝昏”,颍州分别后,兄弟常牵挂,书信往来,苏轼更是常写信安慰弟弟。

熙宁八年(1073年),苏辙由河阳学官改授为齐州掌shuji,第二年,苏轼杭州通判任满后,要求调任密州。

齐州和密州相邻,苏轼只为离弟弟近些,可咫尺天涯,仍是难以相见,熙宁九年九月,苏辙任满即将回京。

得知消息的苏轼惆怅不已,兄弟已经有五年未见了,而昔日相约早退的“夜雨对床”之愿,更是遥遥无期了。

后记

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,“手足之爱,平生一人”、“抚我则兄,诲我则师”,在苏辙心里,苏轼既是兄长,也是志趣相投的师友。

昔日兄弟在京城备考,准备进入仕途,曾相约早退,过韦应物“宁知风雨夜,复此对床眠”的隐居生活,可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。
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熙宁九年(1076年)年中秋,苏轼在超然台赏月,思念弟弟,酒醒后写下千古流传的《水调歌头》。

这首《画堂春 寄子由》,作于同年九月,中秋节未能团圆,节后苏辙又要离开济南回京述职,苏轼又怎不感慨万千,愁情满怀?

上片写昔日同游之景,欢乐明快,动静结合,如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,下片写一个人小楼远眺的当下之景,心事重重,惆怅满怀。

无边的思念,就这样弥漫开来,昔日有多美好,今日就有多凄凉,全词八句话,四十九个字,没有一字说思念,思念却无处不在。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