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百科

吹鸡什么意思(粤语俚语典故:卖大包、吹犄、正飣、餖飣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3 10:06:26    

吹鸡(吹犄)


广府俚语“吹鸡”一词是指“吹哨子”,“哨子”广府话亦叫“银鸡”,吹鸡有“召集、发起、号召”的意思,但其实有好多人都不知道,“吹鸡”的“鸡”字,其正确的写法应该是“犄”。“犄”(粤语音:基)即兽角,在古代行军打仗时,会以“犄角”为发号施令的工具。由于“犄”与“鸡”的普通话发音相同,均为“ji”,故后来讲讲下就由“吹犄(基)”变为“吹鸡”。


例句:今晚阿强吹鸡请食饭,五点半喺老地方等。


卖大包

广府俚语“卖大包”一词是指“大减价、大特价或给予许多好处、着数”的意思。该词的起源与茶楼点心有关,上世纪20年代,广州有间茶楼,为了招徕顾客,推出一种“抵食夹大件”的大包吸引食客,俗称“益街坊”。


此大包有一只碗那么大,肉馅丰富,有鸡肉、叉烧、鸭蛋、烧肉、烧鸭、筍片等。大包价廉物美,每个只售“二分四银”,比叉烧包还要便宜,食一个就饱了,可以省下饭钱,当时吸引了不少茶客,于是“卖大包”就成为了当时的流行俗语。


由于“卖大包”可以成功吸引顾客,不少茶楼争相效尤。其中有间茗心茶楼新开张,就在门外竖起横额:“新开张,卖大包。”作招徕,果然吸引不少茶客抢着光顾,要买大包。


当茶客发现大包并無特别,馅料亦是一般,正感大失所望之时,突然有人发现大包内有张用纸包着的五元钱币,跟着又有几名茶客食到钱币。买大包有钱送的消息传出,茶楼门口大排长龙,等候大包出笼。


由于大包的成本高,利润低。在上世纪50年代,广州大同酒家曾有一对联:


大包易卖,大钱难捞,针鼻削铁,只向微中取利;

同父来少,同子来多,檐前滴水,几曾见过倒流?


时至今日,“卖大包”一词已经甚少见到。取而代之的是“特价、跳楼价、清仓价等等”新词。


正飣、餖飣


广府俚语“正飣”一词是指“主食、主角”的意思。“飣”的本音是“钉”,广府话将之转读为阴去声,即如“落定”的“定”音。原指盘中陈设的食物。如“豆豉鸡”,鸡是盘中的主食,即是“正飣”,豆豉是配菜。亦有人将配菜称为“下欄”,如果该碟豆豉鸡的豆豉多过鸡,就有所谓“下欄多过正飣”之语。


此外,广府话还有“餖飣”一词,粤语音为“豆钉”。唐代《食经》说,将五色小饼堆砌在盒中,即名“餖飣”。五色小饼形小如小指甲,砌成寿桃、桃叶、猴子、山石,为祝寿的礼物。由于形态细小,广府人将“餖飣”一词用来称呼小孩。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