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百科

汉族节日传统文化和习俗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9 08:51:35    

汉族是以先秦华夏地区为核心,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稳定的民族,又经秦汉以来2000多年的繁衍生息,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,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、人口众多的民族。汉族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。

二、汉族的传统节日

1.春节

春节俗称“新年”,即农历正月初一,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除汉族,蒙古、壮、布依、朝鲜、侗、瑶等族都过此节。

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,我国古代居民在岁尾年初之际,用一年的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,并歌舞戏要,举行各种娱乐活动,逐渐形成了新春佳节。

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,经过除夕、春节,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。

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,主要有以下内容:操办年货、做新衣、掸[dǎn]尘、祭祖、吃团圆饭、守岁、贴春联、挂年画等,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,放爆竹,吃年糕、饺子、元宵,舞狮、扭秧歌、玩花灯等。

年画

放鞭炮

除夕之夜,即年三十晚,家家团聚,吃团圆饭。闭门团坐待旦,谓之守岁

贴春联、挂年画起源于古代的桃符

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人们互相走访祝贺春节,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。

闹元宵,正月十五日,为每年第一个望月,称为上元节,也称为元宵节,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和结束。元宵之夜有放灯、观灯、要社火等娱乐活动。元宵要灯起源于汉代,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盛大节日,各地区各民族因地制宜,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活动。

2.清明节

清明节又称为聪明节、踏青节,流行于全国各地。除汉族外,彝、壮、布依、满、侗、瑶、白等族皆过此节。节期在农历三月间,即公历4月5日前后。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后来演变为节日。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,所以人们常合称为清明寒食节。

清明节

寒食节的由来

据记载,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,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,生活艰苦,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。后来,重耳回到晋国,做了国君(即晋文公,春秋五霸之一),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,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,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,不肯出来,晋文公无计可施,只好放火烧山,他想,介子推孝顺母亲,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。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,禁止生火,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,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。

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墓、插柳、踏青、射柳、放风筝、荡秋千等。

其中扫墓秦以前已有,唐代成为定俗,宋代得到沿袭,一直延续至今。

踏青又叫春游,古时叫探春,起源于唐代。

荡秋千习俗盛行于唐代。

扫墓

插柳

3.端午节

端午节又名端阳节、天中节、女儿节、五月节等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。除汉族外,蒙古、回、藏、苗、彝、壮、布依等族也过此节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。

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各地说法不一。大部分地区认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。相传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。

屈原

屈原(约公元前340或339年—公元前278年),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。出生于楚国丹阳(今湖北宜昌)。芈姓,屈氏,名平,字原;又自云名正则,字灵均。早年受楚怀王信任,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。提倡“美政”,主张对内举贤任能,修明法度,对外力主联齐抗秦。因遭贵族排挤毁谤,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。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)后,屈原自沉于汨罗江,以身殉国。

节日期间主要有赛龙舟、吃粽子、挂钟馗像、挂香袋、饮雄黄酒、插菖蒲、采药等活动。

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活动,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水乡。

赛龙舟

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,魏晋时已很盛行,到唐宋成为端午节的名食。

粽子

钟馗原是岁暮时张挂的门神,清代成为端午之神。

4.中秋节

中秋节又名团圆节、仲秋节、女儿节及八月节。除汉族外,蒙古、回、彝、壮、布依、朝鲜等族也过此节。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,恰值三秋之中,故名。

中秋佳节民间有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,中国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礼制。祭月赏月活动始于周代,北宋始定为中秋节,南宋成为普遍的活动,明清以来盛行不衰。

月饼

嫦娥奔月

嫦娥奔月

在我国,有“嫦娥奔月”的传说,据说嫦娥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,她的丈夫后羿因为射下天上多出来的9个太阳,拯救了苍生,天上的神仙特地给了他一些仙丹,吃了以后就可以长生不老。嫦娥一时起了贪念,自己偷偷地将所有的仙丹全部吃了下去,在升仙的时候,突然感到对不起丈夫,于是逃到月亮上,独自忍受孤独和寂寞。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有一句诗:“嫦娥应悔偷灵药,碧海青天夜夜心”来形容她的孤苦。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

最新文章